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虽然胡文海的信用大概比黄金万两还要值钱一些,但张锐民也不可能被他几句话就说服点头。
想要让海尔跟上新科的战车,双方需要验证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不过情况毕竟还是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经贸办很快就拿出了一份调查数据,论证了一下目前国内市场上电冰箱采用氟利昂造成的能源和环境成本。
中国的电冰箱保有量到1991年,保守估计至少有五千万台,这个数字真的是有些吓人了。要知道氟利昂这种制冷材料,且不提它对密封结构的腐蚀作用,单是完好密封状态下也是有一个泄露系数的。
任何一个小的数字和小的比例,只要乘上五千万这样大的基数,立刻就可观起来。
可巧的是,中青报近期正在做一个专题报道。是关于刚刚获得了金鸡奖的《臭氧层消失》这部电影。编辑不知道是从哪里得到了这样一份调查数据,然后又在报纸上进行了一番科普。
“《大气层消失》里所谓的氯化烃,实际毒性尚且不如氟利昂的百分之一!”
“十年之内,电冰箱将烧穿地球臭氧层!”
“冯小宁拍摄的不是科幻片,而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灾难片!”
《大气层消失》这部片子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由其冯小宁前年刚拍了《战争子午线》这部剧,成了不知道多少小朋友的童年阴影,相应的名气和关注度都相当高。九十年代是冯小宁的高产时代,他的名字比两千年以后的冯小刚可上档次多了。
大气层消失同样也以好多小朋友的童年阴影著称,毒气导致大气层消失,太阳的紫外线会杀死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在电影里似乎只是一个剧情需要的背景设定。就连氯化烃这个名字,都没有实际对应的化学物质。
然而很多人在看了这一期中青报之后,都是一脸震惊的意识到,这原来不是一个虚构的化学物质?而是这种剧毒物质……就藏在我们家的电冰箱里?
看过《大气层消失》观众,对电影里的剧毒物质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它不仅能烧穿大气层,而且还毒性非常大,更加是易燃易爆炸。男劫匪在毒气下倒毙,女劫匪开着油罐车撞击引发的大火,还有最后那条叼着火把的狼狗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冯小宁拍的这部《大气层消失》真的是部很能打动人的片子,但如果说片子里这种剧毒物质是真有现实基础的,那它有多打动人,现在就有多瘆人了。
读者或许对氟利昂的具体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但并不影响他们把《大气层消失》里的这种剧毒物质就当成是氟利昂去理解。于是在这篇文章的读者心中,氟利昂=剧毒化学物质=烧穿大气层=人吸入会死=遇到明火会爆炸,这样的等式虽然不是事实,但却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深刻的烙印。
至于说在文章里作者进行的计算,其实也不是那么严谨。五千万台电冰箱的氟利昂泄露确实非常可观,不过那是十年的总泄露量集中到一起,然后按照大气层中臭氧含量的一个固定值进行模拟才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臭氧层自己也不是没有恢复的功能。
反正危言耸听算不上,但多少有点夸大就是了。左右是记者一杆笔,怎么说都是他。
这在二、三十年后都是媒体被用烂了的手段,不过放在九十年代初效果可就不是一般好了。
看过这篇文章的读者,再看自家电冰箱就仿佛是在看一颗定时炸弹。很多读者写信反馈,回家之后再也无法直视电冰箱了,这么危险的电器上市销售难道国家就不管管吗?
中青报的这篇文章,紧接着又被几份大报纸进行了引用和转载,硬是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风潮。对氟利昂究竟有没有危害、有多大危害,报纸上不知道打了多少场笔仗。
胡文海在青岛日子过的倒是不错,要知道青岛可是中国最宜居的北方城市,环境那是比工业城市绣城好到不知哪里去了。海产品不仅质量上乘、种类丰富而且价格便宜,各种中外样式的建筑历史悠久又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
“正巧”这段时间又赶上了青岛创城的活动,偌大的市区里连一块纸屑都没有,让人不能不感叹这里的公务员真是勤劳啊……
到了四月份青岛又下了一场海边的小雨,真是让胡文海都有些想要干脆在这里退休常住了。
现代女孩赵芳儿一朝穿越到七十年代,什么?吃不饱,睡不好,买个东西要钱还要票,连出门都要介绍信?!幸好空间在手,钱票?古董?全跑不了,再迎娶一个高富帅,嗯谁说穿越不好?明明这日子美的不得了...
我出生时,左手腕上缠着一条蛇骨,骨刺深深插入肉中。十八年后,白水出现在我面前,许诺与我血肉相缠。可结果,却比刮骨更让我生痛。蛇骨性邪,可又有什么比人心更邪?...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重来一次当然是选择有钱又有权的摄政王,重生后自带医毒系统的她,人生名言就是你善我医,你恶我毒...
一名身缠七彩恶龙肩扛古老石棺的白发青年,仰望高高在上的诸天至尊万古道祖,淡淡道诸位,我说我这石棺葬过天,你们信么?...
同学群玩抢红包游戏,却没想到被要求执行一个个任务,身边死亡的同学越来越多,同学们之间为了生存已经不折手段...
李子秀,那个被称之为最强的男人。有的人觉得他很秀,有人认为他是操作帝,还有人说他是脚本怪。玩家们在跟风他的操作,战队在研究他的战术。他礼貌斯文,是背锅抗压吧老哥的精神领袖。他拥有盛世美颜,是电竞外貌协会最大的遮羞布。他一刀一个LCK顶级选手,是新一代抗韩掌门人。渐渐地,人们开始称呼他为‘李哥’。他也喜欢‘吨吨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