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便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一个写照。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以男女的情场而言,众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梅妃,后来冷落在长门永巷之中,要想再见一面都不可能。世间多少的痴男怨女,因此一结而不能解脱,于是构成了无数哀艳恋情的文学作品!
还有的人在荣誉宠禄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诗。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的人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
众所周知的《红岩》中的华于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种人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多少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其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
所以,道家认为,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毫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
聪明的人的一切事物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宠禄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点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恃。这些人往往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二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全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人格纯洁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其心境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只有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怡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孔子是在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在阐释这个“德”的深意时,也是抓住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所以他说“志于道”,他是“志于道,据于德,用于仁,游于艺”。这证明孔子的思想,实际上与老子思想是相通的。古代做人的一个学问,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提法,跟老子的提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谓:“修之身,其德乃真”,这都是在强调在自己身、心中,进行修证、求证,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的能量。
4.为善为恶,顺人性,和天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第三十八章》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具备了“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形式上追求“德”,实际上没有真正具备“德”。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而且也是无心作为;形式上具备“德”的人,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而且也是有心作为。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实际是说,一个人要求名求利,立功立德,必须首先要从不求名利做起,不能自持有德,假如处处表现自己的有德,唯恐失去自己的“善”名,那实则就已失去了德、名。
我们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上德不德”,做善事应该的,做到了没得名气可捞,别人不晓得你在做善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做善事不是去追求名声”。这里省略了两个字,本意应该是不故意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就是不为名声而故意去做好事,这样才能安心,心平则气和。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让人家去表扬,为了让人家叫我们好人,看到我们做了善事,那就不算善事了。比如,有很多人捐款救助别人而不留下姓名,不企求任何汇报,这就是“上德不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实际上是说抛开功利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善事,这样心灵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养护精神,享尽天年。”
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小时候是个市井流浪儿,当不了官,做不了买卖,常贴着人家吃白食,人都厌烦这个“嘴上抹石灰”的青年。有一回他在城下钓鱼,很多老妈妈在那里漂洗棉絮,有一个老妈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一些。就这样一连漂洗了数十天,韩信跟着那位好心的老妈妈吃了数十天饭。韩信非常感激,说以后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妈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希望你回报啊!”
这位老婆婆不是故意为善,而是出于慈母之爱心,决不望报,真是上德、上善!
老子主张“上德不德”,就是叫你不要逃避,真为善,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故意求善,却往往是无果而终。比如,常常碰到信奉宗教的一些朋友,他们觉得自己做了好多善事,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天天到教堂做礼拜,为什么亲人还会遭遇不幸呢?这种心理就是为了一定目的,或者为了自己的私利去行善,其结果往往让人失望。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与孙武齐名的吴起最善用兵,一是足智多谋,二是士卒卖命,故能百战百胜。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吴起之所以对士卒好,还亲自为士卒吮吸疮疽的脓血,并非真心行好,而是为了让士卒感恩图报,战场上为他卖命,这便是“下德”。当然具有吴起这种“下德”的将军今天也几乎见不到了,有几个将军能与士兵同甘苦?
如果我们为老子的这段话作一个总结,那就是:不要故意行善,更不要为名或利行善;大错莫犯,小错要慎,最好别犯。小的迷惑,使人迷失东西南北,大的迷惑叫人失去天然性情。真正的聪明,不要过分,安于自然常态,不可画蛇添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就可以养护精神,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善始善终,得以安享天年。
人生有很多事是不得已的,如果是顺应了这种不得已,就会事事顺应。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人生只能顺“自然”而行。
?香港作家金庸说:”我相信在人间社会中,善与恶是复杂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坏人。”恶人中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中也有坏的方面,不过占的比例较少而已。正邪、好恶难以判断,有时更是不能明显区分。善恶是不能楚河汉界一目了然的。
老子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由“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
本书简介亲,你看小说时,曾经为里面的某个阴险狠毒却可怜可悲的女人而遗憾吗?你看电视时,曾经为某个痴情无悔却最终独身的女人而心疼吗?如果有,那么请你不要走开,本文中,作者为这些痴情女子在二十一世纪精挑细选了多位精英男士,保证让这些痴情女子脱离曾经的苦恋,有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本文不虐人(可能吧),不黑人(看我喜不喜欢),喜欢此类型的快到我的碗里来吧。不要客气的收藏一下吧O∩∩O。亲爱的们,刚刚编编下达通知,说周日入V入望大家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谢谢!O∩∩O伯研的文。...
穷是一种病,我得了十年的重病,直到那天我爸出现,让我百病不侵!...
她本是现代精英,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奈何一场车祸,命运彻底改变。诶?怎么眼前是猪圈?怎么这个猪看起来这么可爱?怎么她睡在猪的旁边?还有这个恶奴怎么敢如此嚣张的待她?妖冶美男呵,这不正和你相匹配么?神仙哥哥唉,怎么遇到你次次都受伤?占卜大仙咳咳,这星星和你的眼睛好像。纯洁圣子你的皮肤虽黑,可心却是纯净的。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HelloKitty啊?!看霓裳美人如何扭乾坤,搅江湖,战沙场,种仙田,赢得多方侧目!白莲花?撕!恶奴?杀!绿茶?打!蓦然回首,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美男?!她该如何选择?...
相识十年,她爱他如命本以为相知相许天生一对,却没想到在订婚宴上被他当众悔婚霸占财产家破人亡。五年后,他运筹帷幄以她的油画拍卖逼她出来步步为营,却被冒出来的缩小版萌包子震了心神!警察叔叔,这里有个怪...
我是王富贵是青史尽成灰精心创作的历史小说,79中文网实时更新我是王富贵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我是王富贵评论,并不代表79中文网赞同或者支持我是王富贵读者的观点。...
王母这个蟠桃谁也不许动,那是留给我好女婿唐僧的。观音祎弟,看我今天衣服漂亮吗?八戒师父,那遭瘟的猴子又被妖怪抓走了!陈祎吐掉口中的鸡骨头道做僧是门技术活,不是谁都玩得转滴!…PS新品仙侠爆笑菊作,不看悔断肠!沙漠会客厅欢迎仙友入驻15374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