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我们习惯说文如其人,李清照的作品与其为人的特质即是一致的。
李清照著有《词论》一文。她的这篇词论是针对当时词坛形势而发的,其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词别是一家”,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诸家之作。
因为词是要配乐歌唱的,所以必须在协和音律上有严格的要求,不仅如诗的调分平侧(即仄)而已。当然除去音律的要求之外,词的风格意境也有其特色,不尽同于诗,所以说“词别是一家”。
她用这个标准衡量诸家,在《词论》中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晏殊、欧阳修、苏东坡,做词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安石、曾巩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只是晏几道无铺叙,贺铸少典重,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把北宋诸名家批评了个遍。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每个人都有毛病。
李清照《词论》中有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就是她历评北宋词人,独未提到同时极负盛名的大词人周邦彦。有的论者认为李清照的《词论》历评诸家,皆摘其短,而周邦彦妙解声律,浑厚典雅的词作,大概李清照认为是够得上标准的,所以“并无贬语及之”。
后世论者对于李清照的《词论》,提出不同的评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认为李清照论词苛求太甚,持论不公,蚍蜉撼树,未免狂妄。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
二、近代有的论者认为,在李清照那个时代,词的发展趋势已进入与诗合流的阶段,不合流将没有词的出路。事实证明,南宋一百五十余年中,著名词人如辛弃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都是注重协律的,而且保存发扬了词体风格艺术的特美,并没有合流于诗。
三、有的论者认为,李清照《词论》中提出作词的要求,如“铺叙”“典重”“尚故实”等,与她的创作实践是矛盾的。其实李清照对于词的认识,包括高雅典重与浅俗清新两个方面,从其名作《永遇乐·元宵》这首词中就可以窥之。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该词首句即用两典,分别是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碧,青玉,名词;碧云之碧用作形容词。“璧”字意近之,不必青色。王安石《东阳道中》:“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这两句即是写实。宋《宣和遗事》书前集“元宵看灯”:“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少刻京师民有似雪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南宋《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雪柳以缯楮为之(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捻金者,加以金饰。
由此词可以看出李清照在作词时,能够将尚故实与情致,二者皆兼顾且融合为一体。
叶家天才继承人被人残害,导致未婚妻退婚,更被赶出家门。隐姓埋名成为小家族上门女婿,机缘获得长生诀跟惊世医术,从此一飞冲天。这一次,他要洗刷屈辱,夺回属于他...
天家儿郎,凭我挑选,便是当着陛下的面,此话我亦敢言。她高贵冷艳睥睨众生,世间无一人一事能令她动容。直到她遇见了那一杯顶级雨前龙井。他为贪腐尚书屈膝求情罪不祸及妻儿。百官感念太子仁善。只有她知,罪是他揭露,尚书之位是他的人接手。他为疑似谋逆亲王奔走二哥孝悌,孤不信他大逆不道。宗亲盛赞太子重情。只有她知,谋逆是他策划,奔走是善后,让铁证如山,让旁人背锅。他为病倒陛下亲尝汤药,侍孝榻前父皇一日不愈,我便一日不食。百姓动容太子孝义。只有她知,毒是他所下,亲尝汤药,是让陛下没那么早醒来他对她温和又无害喀喀喀羲和,我虽体弱,凡你所需,我都能悉数捧于你。体弱?他定然不知她亲眼目睹他一剑取三人首级,别装了,太子殿下。他收敛病弱之态,眸光幽深灼灼逼人无妨你有多少选择,最终只能是我。...
现代女孩赵芳儿一朝穿越到七十年代,什么?吃不饱,睡不好,买个东西要钱还要票,连出门都要介绍信?!幸好空间在手,钱票?古董?全跑不了,再迎娶一个高富帅,嗯谁说穿越不好?明明这日子美的不得了...
爷爷去世的时候,轰动全城...
重生在零八年你会做什么,林寒告诉你,先赚它十个亿,然后你懂的!...
被美女总裁‘娶’了的孤儿何金银,一直被人看不起。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头子找上他,说他是隐国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