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29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打个比方,您正在读的这部书总共十余万字,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和今人说话相比,只是个别字的用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不影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文方便点。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到了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无异。性情中人的雍正皇帝,给大臣写朱批的时候就时常冒出两句白话文,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大臣的情感。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
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文,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文,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此问题,下一篇会详细论述。
30古人能听懂我们说话吗
前面讲过,古人日常说话也讲白话文。那穿越回古代,我们能不能和古人无障碍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人即使讲白话文,其白话文的发音也是古汉语发音,和我们现代汉语发音大不相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历史上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指从西周到汉朝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指从南北朝到唐朝的汉语发音;近古音指从宋朝到清朝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
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同样是“青青子衿”这句话,三个时期的古汉语发音分别是:
上古音(周朝、秦朝、汉朝):cencencilumukelumu
中古音(南北朝、隋朝、唐朝):cengcengciginmu
近古音(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初年):cingcingzigin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蒙,有点像外语?为什么古汉语的发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胡语与中原汉语融合,导致了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闽南语、粤语、广东客家话和江浙吴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原因就是最初的汉语使用者,在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不断地向南迁,衣冠南渡,把最初的古汉语的发音带到了南方,经过千百年的世事沧桑,至今还残存着一些。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个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吴语粤语等方言里依然还有入声。今天的日语和韩语里也保留着一些古汉语发音的元素,所以南方人在学日语发音时会感到一丝亲切,学起来很顺口。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用拼音的方式就可以拼出古汉语的发音。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的声母f,取“生”字的韵母enɡ和声调“一声”,反切出来就是fēnɡ了。
中国人早在两千年前就使用反切法了,今天学者通过隋朝的《切韵》等韵书可以复推出中古音系,但上古音的复推比较麻烦,还要借助亲属语言(比如藏语)的发音规律。但这些都是复推,不可能和古人完全一致。
有的朋友还疑惑:今天用普通话读唐诗还是很押韵,怎么能说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话发音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中古音的韵母和今天的韵母变化没有太大,特别是平声韵(句尾押韵字为一声或二声)的唐诗,今天读起来依然押韵。但你若读上古音时代的《诗经》,你就会发现不怎么押韵了。
古汉语发音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但要记住:如果想穿越回古代干大事,一定要选择好时代;否则,你穿回去可能连话都听不懂。穿越有风险,选择须谨慎!
31中国方言的历史起源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彼此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多大障碍。但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懂。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传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军情,因为不怕被偷听——听也听不懂。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成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每一种方言下面又可分为若干片区(大片区也称次方言)。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等八大片区。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差距有大有小。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比如我是一个讲东北官话的东北人,去大西北的陕西,能听懂陕西话,因为陕西话属于中原官话;我去大西南的四川,也能听懂四川话,因为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官话之间,除了一些地方性的词汇外,彼此间都能听懂。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非常大,差异最大的是闽语。比如说同属于福建的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
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时间流逝导致的自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阻隔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导致的语言分化与聚合。比如,秦朝南伐百越,大量军人、官员移民两广,促成了粤语的形成。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导致了北方官话语音的变化。所以,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有它背后的历史原因。
有湖北宜昌的朋友就跟我说过,他们在外地说话总被认为是四川人。四川话是西南官话的代表,西南官话是云、贵、川、渝等地的方言,湖北也有一部分地区使用西南官话。为什么湖北人要讲四川话呢?其实大家弄反了,并不是湖北人讲四川话,而是四川人讲湖北话。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并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后代,而是湖北人的后代。明朝时就有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更大规模的移民则是发生在清朝初年。明末有个农民起义领袖叫张献忠,据说他小时候随父亲在四川贩枣,被当地人欺负过,所以对川人怀有深仇大恨。他起义造反后,就带着军队从陕西进入了四川,开始大肆屠杀。岷江以北的四川人,被张献忠杀了大半,十室九空。所以清初康熙年间,清廷将大量湖北、湖南民众迁去四川充实人口。因为清初两湖地区是湖广省,所以历史上又称此次事件为“湖广填四川”。当时的湖广人讲的是当地的江淮官话,所以移民到四川后就将江淮官话带到了四川,慢慢融合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所以不是湖北话像四川话,而是四川话像湖北话。
四川地处大西南,而官话主要是在北方,为何四川话也属于官话呢?刚才说了,四川话来自于明朝的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的代表则是明朝初期首都所用的南京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明朝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同时将南京话带到了北京,慢慢形成了北方官话。所以,四川话和北方官话的源头之一都是明朝的南京话,二者都属于官话,四川也成为南方少有的讲官话的地区。只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四川话和北方官话听起来已有差异了,但两地的人彼此听懂是没有问题的。
再比如说,有的南京朋友去云南旅行,感觉云南一些地方的方言和南京话很像。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云南官话也来自南京?还真是!云南最早的原住民并不是汉族人,也不讲汉语。虽然从战国开始就有大量内地人移民云南,但始终未撼动云南原住民占大比例人口的地位。在语言上,新来的内地移民被当地人同化,慢慢地也就不怎么讲汉语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向云南大量移民内地人口。移民来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军队,明朝在云南建立了很多卫、所,相当于军事驻屯区,所以不少军人和军属移民到了云南;另外一类移民就是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南京人不放心,认为他们“政治不合格”,所以就强行将大量南京人移民到云南。今天很多云南人的家谱上就会写着,其祖上来自南京。明朝学者顾炎武就说:“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患反侧,尽迁其民于云南。”明朝的移民政策改变了云南的人口构成,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开始成为云南人口的主体。大家都是移民过来的,若各自用原来的方言彼此就没法交流了,而南京话使用人数众多,又有政治地位,所以大家就逐渐都用南京话了。到了清朝,又有许多四川和湖广的移民进入云南,新旧移民融合在一起,在南京话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云南话。明朝的南京话,其地位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也是云南话的源头。所以,今天南京人听云南话会倍感亲切,毕竟五百年前都是近亲。
有的朋友会产生好奇:中国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对普通话一窍不通的闽语地区福建。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博大精深了!
32古人如何取名字
一说到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会蒙。尤其是在《三国演义》里,人物之间一会儿称其名,一会儿呼其字。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区别?称呼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讲讲。
今天我们说的姓氏,在古代其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姓,一个是氏。最先有的是姓,《通鉴外纪》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意思是说:姓是为了统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创立,实质上就是一个部落族群的族号。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代表族号的姓了,一般取之于地名。早期人类都会住在河边,所以多用江河名为姓。比如说黄帝姓姬,是因为住在姬水附近。炎帝姓姜,是因为住在姜水附近。
另外,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皆是如此。姓代表一个人的血统,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加。这时,原始部落无法承载所有人口,有的人就从部落分出去独立门户。为了给子孙后代区别独立出来的家门,就产生了氏。《通鉴外纪》解释道:“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思是说: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各自的区别而创立,实质上是一个支脉的徽号。那时能独立门户出去的,多是部落里有实力的人物,所以有氏的,一般都是贵族,否则也不好意思给子孙后代起表家门的氏。平民和女人是没有氏的,他们只有姓。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个老祖宗的所有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姓,哪个孙子发达了就出去自立家门,为了和穷亲戚们“划清界限”,可以再给自己创个氏。
先秦时的贵族男子,一般只称氏而不称姓。因为姓是一个血统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体现其高贵身份。在《史记》中,司马迁称秦始皇为赵政,很少称其嬴政,因为嬴是他的姓,而赵是他的氏。司马迁的称法,较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嬴政为啥以赵为氏呢?因为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出生,故以赵为氏。
到了秦汉时期,基本没人用姓了,所以姓与氏也不再区分了。今天我们说的姓氏,绝大多数情况仅是最初的氏,而并不含姓。
今天我们说的名字,在古代也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其区别在于“幼名冠字”。所谓“幼名”,意思是说名是幼年用的,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长辈给取名。所谓“冠字”,意思是说字是成年后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民间也有15岁行冠礼的,行了冠礼就代表这个人成年了。成年了就得取个供平辈和晚辈叫的称号,这就是字。
古人都有名和字,一般来说,名和字的含义是相互呼应关联的,或者说字的含义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古人称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讲究的,除了长辈,别人都只称你的字。《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写的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子京就是字,他的原名是宗亮。平辈之间直呼名字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所以古人骂人时才会“指名道姓”。即便是君主或上级,也不会贸然称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达不满。但臣下自称的时候,一般会用自己的名,表示恭敬和谦卑。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而不是“臣孔明言”,这就是自称名以表示恭敬。
年锦书为了飞仙历经万苦,临门一脚,被死对头雁回活活气死,功亏一篑,重生了!重回年少,她看着那个意气风发的天才少年,行啊,骂我注孤生心狠手辣是吧?仙门大会上...
每个女人,都期望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我也一样。今天,我嫁给了爱了十二年的男人,只不过,用的是我姐姐秦佳梦的名字...
本书简介亲,你看小说时,曾经为里面的某个阴险狠毒却可怜可悲的女人而遗憾吗?你看电视时,曾经为某个痴情无悔却最终独身的女人而心疼吗?如果有,那么请你不要走开,本文中,作者为这些痴情女子在二十一世纪精挑细选了多位精英男士,保证让这些痴情女子脱离曾经的苦恋,有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本文不虐人(可能吧),不黑人(看我喜不喜欢),喜欢此类型的快到我的碗里来吧。不要客气的收藏一下吧O∩∩O。亲爱的们,刚刚编编下达通知,说周日入V入望大家能一如既往的支持我,谢谢!O∩∩O伯研的文。...
岳母好女婿,求求你别离开我女儿岳风,把我们洗脚水倒了。什么岳家柳家岳风柳萱...
大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宠信的妃子是武惠妃,杨玉环待字闺中,李白在安陆种田,杜甫游历吴越故地,安禄山只是一个偷羊的小贼。此时剑南道汉州什...
林谦重生了。别人重生都是人到中年,重回少年勇立时代潮头,而刚出校园的林谦,还没来得及接受社会小皮鞭的毒打,便被命运之神一脚踹回了2010年。不懂股票,不会写文,他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本以为这辈子会按部就班的重活一次。结果直到六年后的某一天,宕机了六年的神秘系统突然向他打了一笔钱。故事从2015年开始。站在大学校园的门口,林谦长叹学着做个有钱人好难重生+神豪,爽文不虐主,欢迎入坑。已有两本完本高订过万精品文娱作品文娱不朽重生之大娱乐家系统...